> 文章列表 > 对联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呢(对联的平仄是什么意思)

对联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呢(对联的平仄是什么意思)

对联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呢(对联的平仄是什么意思)

关于对联平仄是什么意思呢,对联的平仄是什么意思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12声是平,34声是仄。

2、文学特点:对联文字长短不一,短的仅一、两个字;长的可达几百字。

3、对联形式多样,有正对、反对、流水对、联球对、集句对等。

4、但不管何类对联,使用何种形式,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:  一、要字数相等,断句一致。

5、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,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,不多不少。

6、  二、要平仄相合,音调和谐。

7、传统习惯是「仄起平落」,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,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。

8、  三、要词性相对,位置相同。

9、一般称为「虚对虚,实对实」,就是名词对名词,动词对动词,形容词对形容词,数量词对数量词,副词对副词,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。

10、  四、要内容相关,上下衔接。

11、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,但又不能重覆。

12、  此外,张挂的对联,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,自右而左,由上而下,不能颠倒。

13、 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,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,也是对联的中心。

14、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、相互补充的作用。

15、顾名思义,对联是要成“对”的,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。

16、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,内容上也要求一致,亦即是要上下联能“联”起来(平仄相对),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。

17、 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,上联末字(仄声)贴在右边(上手),下联末字(平声)贴在左边(下手)。

18、  对联的对仗,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,但它比诗要求更严。

19、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。

20、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,而狭对则要严格按《笠翁对韵》的标准来撰写。

21、不过在实用对联中,采用宽对较多,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,束缚了人们的思维,有因文害意之嫌,故而很少应用。

22、  对联的平仄规律,与诗基本相同,一般套用个个个个 诗的 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。

23、 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?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,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。

24、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,下联末字用平声。

25、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。

26、必须注意的是: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“四声”有些不同。

27、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,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,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。

28、首先,要了解平仄,必须从古代音调说起。

29、古代音分四声:平上去入。

30、其中,平分阴阳,即阴平和阳平。

31、再说现在的普通话。

32、现在的普通话有四个声调,这个不用多说。

33、现在的一声是古代的阴平,二声是阳平,三声是上声,四声是去声。

34、那么古代的入声字都哪去了呢?它们分别被分到了现在的四个声调中。

35、比如“黑(一声)石(二声)柏(三声)落(四声)”都曾经是入声字。

36、由于古人以平为平,上去入为仄,因此基本上,普通话的一声二声是平,三声四声是仄。

37、但现代人要区分平仄,必须要记住所有的曾经的入声字。

38、因为现在一声二声的字中存在大量的曾经的入声字。

39、记住所有的入声字是区分平仄的基本功。

40、要说规律,也是有一些的。

41、比如所有以ie ue为韵母的都是入声字,再比如只需记住“白”是入声,便知“柏、伯,怕,泊”等都是入声字。

42、另外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比如“看”字,由于是多音字,所以既是平,也是仄,区分平仄关键要看字义。

43、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?Ps:我是古代文学专业的。

44、提高下可信度。

45、通俗的说法其实就是:押韵。

46、平仄是指的汉子声母和韵母不同的声调,对联讲究的是工整押韵。

47、音调要一样平仄是对联在音韵上的要求,很严格,有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的说法。

48、平仄是对于古代的字音来说的,要注意,指的是上下联各句句的关系,关系很复杂,推荐你看《唐宋诗词格律》《对联入门》,望采纳上面说的很全,声调平仄相谐,又称平仄协调,狭义地说,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: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。

49、广义地说,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。

50、平仄相对,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,要平声对仄声、仄声对平声,即上联是平声,下联就要是仄声,反之亦然。

51、对音步的安排有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之说,因为,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,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。

52、所谓音步位,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,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。

53、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,因此,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、四、六字。

54、所以便有了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之说。

55、如:  心驰-有外-实迷-有;身处-空中-不见-空。

56、  ○○ △△ △○ △  ○△ ○○ △△ ○(○表平声, △表仄声。

57、)关于平仄问题,有一种流行的提法,那就是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,总的来说,这种提法简明扼要说明了对联的平仄要求,但不够确切,也就是说,有的适用,有的不适用。

58、例如:松竹梅岁寒三友;桃李杏春暖一家。

59、这副对联是三、二、二结构,按节奏点要求,上联的“梅、寒”和下联的“杏、暖”,是在第三位置上,一定要平仄相对,而第二、四、六位置上的字,因不在节奏点上,则可平可仄,这就不符合“一、三、五不论,二、四、六分明”的要求。

60、又如:不信美人终薄命;古来侠女出风尘。

61、——蔡锷这副对联是二、二、三(一、二)结构,按“一、三、五不论,二、四、六分明”的要求,这副对联上下的第二、四、六位置上的字,除二、四位置上的字,因是词组最后一个字,是节奏点,平仄应相对外,第六个字“薄”与“风”,因不是节奏点,就没有平仄相对,我们不能说这不是一副好对联。

62、当然,“一、三、五不论,二、四、六分明”有的时候又适用,例如:又是一年芳草绿;依然十里杏花红。

63、这副对联是二、二、三(二、一)结构,词组最后一个字,上联的“是、年、草”和下联的“然、里、花”,这几个字要平仄相对。

64、符合“二、四、六”分明的要求。

65、鉴于上述几种情况,我认为不必简单地强调“一、三、五不论,二、四、六分明”为好。

66、应该说的就是上联吧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